

苏惠萍 5月10日起周六上午出诊
自5月10日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肺病学”学科带头人苏惠萍主任,出诊时间改为每周六上午出诊。

1979年,18岁的苏惠萍顺利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从此开启了她与中医割舍不断的缘分。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有机会聆听刘渡舟、赵绍琴、董建华、焦树德、严正华等众多知名中医大师的授课及跟诊查房,令苏惠萍在短短五年时间里打下了扎实的中医理论的根基。1984年,她毕业进入临床,被分配进了呼吸科,在这里,苏惠萍遇到了她职业生涯中的宿敌——哮喘。

苏惠萍回忆说,第一次来到呼吸科上班,就看到一位患者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场面。一个看起来健康的年轻人,却在哮喘发作时遭受到濒死的痛苦,自己虽是医生,但当时的内心在为这位年轻的哮喘患者紧张心痛,这件事令她印象深刻,由此萌生出今后要研究哮喘,帮助患者摆脱病痛的想法。
从那时起,苏惠萍全身心投入到呼吸科的临床与研究工作中,尤其是对哮喘这一顽疾展开了不懈地探索。
但中医素有“内科不治喘,治喘丢了脸”的说法,可见哮喘治疗之难。然而,苏惠萍并没有被这一难题所吓倒,她深知,哮喘由于其突发性和反复性,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她在工作中,围绕“哮喘”这个顽疾,不断学习,努力进步,理论结合实践体会,在1995年主治医师期间就发表了“支气管哮喘激素治疗过程中的中医证治规律初探”“通腑法治疗哮喘发作期的临床应用”等相关专业文章。
并于2006年至2008年期间,苏惠萍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名中医”培养对象,分别跟师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国家名中医聂惠民教授、首都名中医武维屏教授门诊学习,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医学水平及临床业务能力。
至今,苏惠萍已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工作四十年,对“哮喘”疾病,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诊疗思路。
她认为,哮喘治疗原则为长期、规范、个体化治疗,按发作期、迁延期和缓解期分期而治,三个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治疗重点,防治一体化,总体目标是最大可能控制哮喘症状,防止危重症发生,降低死亡率,减少哮喘急性发作,延缓病情进展,提高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发作期-治标为主
发作期是指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中医的治疗法则,哮喘急性发作时,苏惠萍认为若患者呼吸困难喘憋严重,可以短期应用西药口服、雾化、吸入等方法尽快缓解症状,同时配合中医辨证处方,一方面协同西药提高疗效,同时也可以减少西医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起到减毒增效的目的。
治病如同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火力要强,中西医结合,猛攻猛打,攻邪以治其标,以祛邪为要,快速缓解患者症状,减轻病痛,缩短急性病程。

迁延期-标本兼治
迁延期是指发作期后,有些患者哮喘减轻但未能完全缓解,仍有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苏惠萍主张此时以中医疗法为主。
苏惠萍认为哮喘作为慢性病,病机复杂,迁延期特点为本虚标实,中医治疗应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用药遵循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的原则,力求辨证准确用药精确,同时逐渐减少西药的种类或用量,避免西药久服产生的副作用及对激素类药物的依赖。

苏惠萍强调,在迁延期病情尚不稳定,病情极易加重复发,应精准辨证,随证调方,尽快使哮喘症状完全缓解,进入缓解期。
缓解期-扶正固本
缓解期是指哮喘症状已消失,此阶段往往不被患者重视,放松了用药治疗的主动性,自行停药或用药随意。但苏惠萍格外看重哮喘缓解期治疗的重要性。
在她看来,缓解期是扶正固本提高患者自身体质,增强抗病能力的最佳时机,缓解期中医药治疗是控制哮喘高发季节复发率和缓解发病症状的有效手段,这是在中医治未病“愈后防复”学术思想指导下的治疗思路。
最后,苏惠萍提醒,对于哮喘患者来说,控制复发需关注生活细节,医生帮助调体质、脏腑、气血是内功,而避开诱发哮喘的各种因素则需患者自行注意,特别是要注意避开过敏原,如夏天需注意避开蚊香烟雾、潮湿环境中的霉菌等;空调保持清洁;饮食上需避免海产品等易致敏食物;同时戒烟戒酒,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