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容易退热难”,同样的退热方法,不同的人效果可能大相径庭;同一个人,每次发热吃同样的药效果也可能不同。在中医看来,这很可能是发热的性质有所区别。
有的患者发烧时体温并不高,但很“情绪化”,体温随情绪波动而起伏,常伴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食欲不佳等症状。这种情况多属“气郁发热”,治疗时应注重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还有人发热部位较局限,或发热的同时身体上有固定的痛处或肿块,“热并痛着”,午后或夜晚症状明显,口燥但不多饮,面色萎黄或晦暗。这多属“血瘀发热”,治疗方式要通过活血化瘀来退热。
还有一种发热在午后尤其明显,患者常伴有胸闷、全身困重,舌苔黄腻、不思饮食,甚至恶心呕吐、大便稀薄。这类患者大多因为湿郁而发热,治疗上要利湿清热。